「正正經經搵份長工啦!」這句說話總在「炒散者」耳邊迴蕩。「長工」在人們想像之中,是一份「正經」、穩定、體面的工作。相對的,「炒散」的零散工,便是不穩定、低下的工作,或者是主婦「賺錢買花戴」、「可有可無」的工作;或者是「廢青」不願找長工的藉口。有些人則會使用較為「浪漫」的說法,像是「自由工作者(Freelancer)」或者「斜槓(Slash)青年」,好像他們「擺脫長工」之後,就變得自由。
人們心目中的「穩定長工鐵飯碗」,早就不復存在。基層工種如地盤、保安、飲食業,早已是「炒散」的重鎮,不曾有書面合約,「行規」大於法規。工人只能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,餐飲餐食餐餐清。而「零散工」已不再止於前線基層勞工,亦遍及教育界的「知識工人」。大學講師的合約只有三五個月,連辦公桌也沒有;為琴行打工的音樂老師,隨時因為一紙「自僱合約」丟掉僱傭保障。平面設計師、模特兒更被置於逐底競爭的漩渦之中。
零工經濟的發展更將零散化推到一個極端--各式網上「搵工平台」擔當了職業介紹的功能,卻又無法例可管。外賣車手天天在路上奔馳,卻沒有勞工保障;而本已是「炒散」的展銷、飲食業工人,加入了「零工」大軍之後,更加不知道誰是老闆。
這並非香港獨有的現象,而是全球過去十多二十年的趨勢。極端的就業零散化,已經將整個勞資關係的意義改寫,大眾的生活與工作的形態都大大改變,很多就業模式已沒有法例可循,工人的就業也就更加缺乏保障。傳統的觀點認為,「炒散」是工人被逼的就業狀態;然而長工時的壓迫下,亦有不少人「自願炒散」。在「壓迫」與「解放」的兩端理解之間,工會應怎樣組織?
今年六月舉辦的《就業零散化的影響及回應--東亞經驗研討》,探討東亞諸國過去就業零散化之情況,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整全的脈絡。
是次研討會邀得國際勞工組織(ILO)和國際職工會聯盟(ITUC)的代表發言。而中國之情況,將會由李靜君教授介紹。來自日本、台灣和韓國的學者也適逢其會,為我們講解東亞各國的政策及勞工狀況。當中包括《貧困社會》、《下流老人》的作者藤田孝典。
就業零散化也為工運帶來嚴峻的挑戰,當實體的職場消失,零散工人來人往,過去傳統的職場組織也會失效。各國的工會有什麼策略回應?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。韓國民主勞總、台灣桃園產業總工會、菲律賓總工會SENTRO將會為我們上一課。
研討會合辦團體: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|勞工及社會政策研究所|香港職工會聯盟|中大亞太研究所
詳情
日期︰2019年6月22日至23日
時間及地點︰
6月22日/下午3時至6時/康本國際學術園LT6
6月23日/上午10時至下午5時/康本國際學術園LT2